保濕產品三元素

  保濕的主要成分由水、吸水性保濕劑及鎖水性保濕劑三大元素等構成,通常保濕產品配方中的有效保濕成分,依不同的作用可分為兩大類:

吸水性成份 (Humectant ):具吸水能力的吸濕性成份,為水溶性物質,相對濕度大於80%時,可從空氣中吸收水分,或從皮膚深層吸取水分,使用後有時會有緊繃、乾燥的感覺。此類成分有:甘油、多元醇類、尿素、果酸、玻尿酸、Na-PCA(天然保濕因子)、多醣類等。

鎖水性成份:可再分成兩種作用方式

  成膜作用:主要為臘類及高分子聚合物 (polymer)等,塗抹後會在皮膚表面形成薄膜或障蔽,形成平滑的外貌,加大皮膚的持水能力,防止經皮水分流失,這類成分有:凡士林、有機矽衍生物(如矽靈 Dimethicone)、γ-PGA、PV、聚酯化合物、聚乳酸等。

  修復作用:主要為親脂性的潤膚劑(Emollient),在塗抹後會填滿角質細胞間的間隙,減少親水性物質的通過,而防止水分的散失,這類成分包括:羊毛脂、礦物油、合成酯類等油脂類物質。

   由於油、水不相溶,所以保濕產品大都必須加入界面活性劑,將上述成份調製成乳化狀態,再加上其它的成分如特殊活性成分、防腐劑及香料等。由以上成份所組成的保濕產品,又是如何在皮膚角質上達成保濕的作用呢?

保濕作用的模式

  皮膚最主要的皮膚障壁(Skin Barrier)就是角質層,也是外來物質經皮吸收的限制層;整理近來化妝品皮膚科學的研究,可將保濕功能的形成區分為幾個過程來說明:

1、保濕產品使用後,立即在皮膚表面形成薄膜樣的結構,具有類似皮脂膜的障壁功能;

2、接著乳滴微粒會逐漸往下滲入,內含的界面活性劑會使角質細胞及間質產生濕潤作用,降低角質細胞膜保護、屏障之功能,造成角質細胞層之通透性增加(分子在皮膚角質間的分配係數改變);

3、水分子在角質細胞層分配係數的改變,以及受到乳液中吸濕性成份的吸引影嚮,緩慢地從真皮逐漸向上擴散到上皮層中; 而乳液中所含的其它活性成份,也會緩慢地從外質層逐漸向下擴散到基底層中。

4、經過數十分鐘的作用後,最外層的水份蒸發了,細胞間脂質重新調整,回復皮膚障壁的功能,因而能有效地保持住水分;接著角質層中的水分重新作分佈,使皮膚的機能恢復。所以皮膚保濕是由內而外,回復皮膚障壁功能,而非由外而內,將水份子送入皮膚內層所產生的保濕作用,因此即使用了功能再好的保濕成份,若平常沒有攝取足夠的水份,那保濕作用誓必也會大打折扣。

新的的保養程序?

  一種新的的保養程序,就是先擦完乳液後再使用精華液的保養方法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dma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